体育强省、强市建设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发扬首创精神,大力推动体育强省、强市建设,创造了一批好经验,展现出强国共建、团结奋进的生动局面。
浙江将体育强省建设融入省域现代化先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作出打造“5张体育金名片”的战略部署。广东实施群众体育促进工程、竞技体育夺金工程等创新改革工程。上海积极打造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长三角体育一体化、粤港澳体育湾区、沿黄河运动圈、川渝“体育荟”、东北冰雪抱团发展等渐成规模,体育融合发展态势明显,区域带动效应逐渐放大。
地方体育改革春潮涌动。山东实施县级体校办学模式改革,巩固夯实“市市有体校、县县有体校”的发展格局,后备人才层出不穷。辽宁组建省足球运动中心,全面加强足球工作。吉林对省运会竞赛规则进行“整体重塑、系统改革”。江苏将“运动医学指导”纳入正式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宁夏实施体育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天津推动体校改革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江西赣州实现足球校园全覆盖目标。
各地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元,赛事体育不断提质升级。贵州榕江“村超”从“爆火”到“长红”,带动“村BA”“村排”广泛兴起。湖南以品牌赛事为引领,在厂矿、乡村、社区等广泛开展群众赛事活动。河南举办“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广西成功举办“潮动三月三 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
坚持夯实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基,长期以来,地方体育部门胸怀祖国、服务大局,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湖北数十载坚持不辍厚植网球、跳水等重点项目发展基础,培养出一批批优秀运动员。浙江不断完善科学化育才模式,探索出一套完整的游泳、射击、举重等奥运会重点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优秀选手不断涌现。湖北、浙江体育界一代代体育人不懈奋斗,自1984年奥运会以来,届届夺取金牌,为奥运争光计划作出了突出贡献。四川针对我国新兴项目的短板,创新举措,主动担当,推动小轮车、冲浪等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黑龙江七台河市几十年如一日,一届接着一届干,打造了冠军培养的“七台河模式”。北京、浙江、山东、上海等省区市在巴黎奥运会结束后,结合洛杉矶奥运周期形势任务迅速启动新周期的布局和备战工作。中国体育代表团巴黎奥运会取得的优异成绩是举国体制优势的集中体现。在巴黎奥运会上,20个省区市获得了金牌,另外还有4个省区市获得了奖牌,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扩大。
地方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体育消费、赛事经济动能强劲。北京、上海以精品赛事赋能城市新发展,WTT大满贯、中国网球公开赛、F1中国大奖赛、上海网球大师赛、奥运资格系列赛带动巨大市场和经济效益。四川成都举办羽毛球汤尤杯期间,12.8万人进川旅游,赛事直接经济效益5.4亿元。陕西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的指导意见》。新疆以冰雪赛事活动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产业发展。海南打造海口观澜湖足球、万宁冲浪小镇冲浪等一批特色体育旅游活动。黑龙江结合筹办亚冬会,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经济,为巩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作出了新贡献。内蒙古在成功举办十四冬的基础上,推动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冰雪文化和旅游有了新的发展。